我国低压电器市场发展状况分析
[宁波电工电气协会]发表于 2013-09-17 11:04:27 阅读次数:0 次
LED照明产品的市场渗透是分层次的,主要取决于用户对价格的敏感度、能源紧迫程度等因素。一般而言,从照明应用细分市场来看,长时间的工厂照明、商业照明需求先行爆发,局部照明应用快速渗透,最终逐渐走向家庭照明。
LED商业照明市场今年爆发力度惊人。据粗略统计,今年上半年LED路灯招标总额已超过200亿元,部分省市截至目前的招标金额,已经远超2012年全年水平。随着LED技术日趋成熟,产品价格将呈下降趋势,政府推广的成本也会越来越低,包括LED路灯在内的商业照明的高增长可以期待。与此同时,随着Haitz定律的一再被验证,LED照明的发光效率大幅提升,综合成本已低于节能灯,逐渐成为家庭接受的替代光源。
以京东商城的价格为例,飞利浦烛型柔光5W大口暖白色电子节能灯的售价为34.5元,而飞利浦5W/E27日光色LED球泡价格已经降至39元,从京东和淘宝的LED灯具销量来看,家庭LED照明的渗透率正在提速,家庭LED照明市场已经处于爆发前夜。
鸿利光电公司致力于白光LED领域,技术实力名列前茅,公司管理层前瞻性的布局照明渠道和LED车灯产品,使得公司营收实现快速增长。
子公司莱帝亚照明,通过整合母公司在封装环节的研发、生产制造优势,可提供高效一体化的系统解决方案,并投入巨资构建渠道和品牌,在全国建立以往大公司(阳光照明、雷士照明等)才具有的售后服务网点布局。
子公司佛达信号已获得TS16949、欧洲E-MARK、北美DOT等认证,大部分产品出口欧美,并向比亚迪、长城、麦格纳等车企提供LED车灯产品,随着LED车用照明市场的扩大,公司车用产品的效益将快速提升。
国星光电公司在拥有核心封装技术的基础上,积极向下游光源模块、灯具业务和上游的LED芯片方面拓展,通过不断推出新产品,公司的毛利率从2011年之后稳步回升,目前达到了26.16%.
公司下半年产能释放明显,华宝南路新厂区的项目建设已接近尾声,预计8月底生产用厂区可以交付使用;同时,控股子公司国星半导体外延芯片项目的厂房建设已全部完工并已交付使用,设备安装调试顺利完成,生产工艺技术确定,预计9月底可批量生产外延芯片产品。
阳光照明公司是国内节能灯龙头企业,市场渠道和品牌优势十分明显,可无缝移植到LED灯具业务上。公司今年上半年LED营业收入已经超过4亿元,占总营收的28%,根据机构预测,今年该项营收或达到8亿元。
公司开拓LED业务较为顺利,主要得益于自身的品牌渠道优势和与晶圆光电的合作,公司募投产能逐步释放,今年以来陆续中标LED筒灯和反射性自整流LED灯等政府财政补贴推广项目,产品同时进入了欧洲主流市场及渠道。
勤上光电:扣非净利同比增长超40%***度加强终端渠道建设
勤上光电29日发布半年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62亿元,同比增长26.78%;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459.15万元,同比增长20.02%;实现扣非净利润5362万元,同比增长42.64%;基本每股收益为0.15元。
分产品来看,室内照明增长较快,实现营业收入6849万元,同比增长95%;户外照明实现营业收入2.4亿元,同比增长16%;景观照明实现收入1.4亿元,同比增长27%.分区域来看,公司国外业务增长较快,同比增长32.57%;而国内市场基本持平。
今年是公司的终端渠道建设之年。国内市场方面,公司强化原有渠道,同时加速铺设新的渠道网络,继续推进百城千店计划,完善全国渠道的布局,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开发代理商232家,建设完成终端零售店860家(含代理商建店),其中,形象店15家,专卖店280家,专卖区565家。国际市场方面,公司以自主品牌为主,不断开拓,成功打进韩国等市场,在保持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市场份额的同时,加大对新兴市场的培育和开发力度。
公司工厂孵化计划获得市场的认可,该模式业务开拓顺利。截至本报告期末,共计签约完成17家孵化工厂,冲破区域壁垒,实现产品本地化。
在电子商务渠道方面,公司拟推出第三方的B2C、B2B的电子商务平台,加大网络推广力度和销售力度,抢占LED照明的网络销售份额,预计于2013年3季度实现网上交易。
佛山照明低价策略抢占LED市场
佛山照明29日发布2013年中期报告。1-6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08亿元,同比增13.5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53亿元,同比增13.77%;基本每股收益0.16元。
2013年我国平板显示产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不仅京东方、华星光电、天马等本土面板企业全面赢利,而且京东方和中电熊猫两条8.5代线也提上日程,中国大陆平板显示产业迈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然而,下半年我国实施1年的节能补贴政策退出,韩国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折旧逐步完成,产业环境不断变化也为我国面板企业带来不小的挑战。对于面板厂商而言,进一步调整产能分配、加大新型显示技术研发,是推动我国平板显示产业做大做强的有效途径。
本土企业全面赢利
我国面板产业迎来拐点,而且这种赢利是可持续的。
近日,国内面板厂商纷纷传来捷报,京东方、天马、华星光电等面板厂商上半年业绩报告全线飘红。根据TCL公布的2013年中报,上半年华星光电实现净利润8.9亿元,其中经营性赢利7.2亿元,成为集团利润增长的主要动力;京东方营业总收入162.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69.16%,净利润达8.6亿元;深天马上半年赢利1850万元~217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0%~100%.
2013年以来,液晶面板需求扩大,使国内面板厂商赢利水平大幅提升。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钟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态度肯定地说:我国液晶面板产业已经迎来了赢利的‘拐点’,而且这种赢利是可持续的。
在欧阳钟灿看来,目前中小尺寸液晶面板是国内面板厂商赢利的主要动力。随着4K电视产业全面开花,大尺寸4K面板也将成为平板显示产业的增长点。因此,液晶面板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结束了漫长的阵痛期,液晶面板重拾快速发展的步伐。新投产的项目不仅在中国大陆进行得如火如荼,韩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厂商也都在原有产能基础上进行改造升级和扩张。从目前液晶技术快速升级、OLED技术停滞不前的发展现状来看,抓住液晶契机的中国面板企业的确赢得了先机。
以前厂商生产的是2.5英寸~2.8英寸手机面板,今年以来手机面板尺寸提升了,4英寸~4.5英寸的高PPI手机面板使国内面板厂商赢利水平提高。同时,8.5代线生产的32英寸、46英寸和48英寸电视面板供应稳定,也实现了赢利。此外,我国面板厂商开始与三星等大品牌合作,共同拓展内外销市场。中国大陆液晶产业整体向好。
积极调整产能利用率
稳定产能的稼动率、调整产能利用率是面板厂商最好的选择。厂商应该尽量维持现有产能的利用率。
自去年节能补贴新政实施以来,平板电视需求的快速增长为液晶面板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下半年补贴政策到期结束,液晶面板产业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这是否会对我国液晶面板产业造成不利影响呢?
下半年面板行业不会受到很大影响,京东方和华星光电会调整产能利用率和产品结构比例,提高赢利水平。
我国节能补贴政策结束,我国面板厂商相应做出了一定的调整,计划把产能从电视向其他产品转移,而赢利水平较高的智能手机面板就是主要目标。京东方将面板产能进行分散,调整生产线规划,并把北京5代线、合肥6代线进行了调整和改造,将部分产能用于生产手机显示屏。而华星光电则计划生产55英寸等更大尺寸面板产品,提高赢利水平,同时TCL也会消化一部分产能。
事实上,从上半年起,我国面板厂商已经开始逐步调整产能分配策略,从深天马上半年业绩报告来看,业绩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就是产品结构有所调整,高附加值面板产品比重大幅提高。同样,京东方和华星光电,从上半年开始也积极布局高附加值面板产品,提高产能利用率。而这种调整趋势,下半年会更加明显。
稳定产能的稼动率、调整产能利用率是面板厂商最好的选择。面板厂商可以通过调整产能分配的方式来规避影响,同时,应尽量维持现有产能的利用率。
新技术支撑产业做大做强
握住低温多晶硅、金属氧化物、OLED等新技术,是中国液晶面板产业做大做强最有力的支撑。
我国平板显示产业进入良性发展阶段,我国液晶面板市场占有率已经提升至11.2%,产业整体规模达到700多亿元,成为全球平板显示重要生产基地。随着液晶产业逐步回暖,中国大陆面板厂商也进一步加大了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的投资计划。
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5年平板电视面板自给率应达到80%以上。而2012年我国面板自给率为20%~30%.2015年预计我国能拥有9条8.5代生产线,这样面板自给率将为70%~75%,还达不到规划的要求。因此投资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是必要的。
做大做强平板显示产业成为中国大陆面板厂商最大的使命。近年来,顶住产能过剩舆论压力的中国面板企业投资建设了多条液晶面板生产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中国面板厂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做强液晶产业,提升综合竞争力。尤其要把握住低温多晶硅、金属氧化物、OLED等新技术,这将是中国液晶面板产业做大做强最有力的支撑。
从产业发展曲线来看,要经历进入期、爬坡期、成熟期和消退期。目前中国平板显示产业处于爬坡期,到2016年产能集中释放,液晶面板产业则会步入成熟期。目前三星8.5代线已经完成折旧,LGD8.5代线明年将完成折旧,同样的产品韩国企业将更具有价格竞争力。到2016年,中国大陆平板显示产业规模扩大,配套产业形成一定规模,产品竞争力不断提升,届时中国大陆面板厂商才会真正尝到赢利的甜头。
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不断刺激以及LED发光效率的逐步提升、价格不断下降,以及照明灯具整体设计趋向成熟,种种利好再次明确了LED照明作为未来主导性替代光源的重要地位,LED照明正逐渐成为照明行业的主流趋势。
在市场发展和政策利好的双重驱动下,一场轰轰烈烈的LED大潮在短短几年间迅速席卷全球照明行业,潮头所到之处,风生水起。与此同时,一直身处照明行业的传统照明企业也积极调整策略,切入LED照明市场,开始探索企业的转型之道。传统照明巨头企业作为照明市场的中坚力量,面对LED大潮的汹涌而至,在历经徘徊和观望期后,也纷纷加快转型进程,抢占LED照明市场制高点。
转型阵痛,传统照明大佬斥资加码LED
在历经2012年的产业寒冬后,LED照明应用市场在2013年迎来了大爆发。当LED大军浩浩荡荡闯入照明领域时,LED照明市场的火热彻底颠覆了传统照明企业之前谨慎保守的态度,各大佬纷纷斥资加码LED.
以传统照明著称的佛山照明,此前3年对LED领域的投资一直持谨慎态度。今年以来,公司多次加大在LED领域的投资。佛山照明一负责人发言透露:佛山照明计划未来在全国开设2000家品牌专卖店,和经销商加盟不同,佛照将采取直销的模式,大力推广LED系列的产品。此外,据公司LED照明产品负责人透露,佛山照明从去年上马LED生产线以来,产能增长了约10倍,2013年公司将继续从研发、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加大对LED照明产品的投入力度,确保佛山照明在照明领域的绝对地位。
在国内照明行业,欧普照明是家居照明领域的领先品牌,经过十多年发展,已经具备较高品牌知名度。同样觊觎LED照明领域的欧普在2013年特别成立了商用事业部,董事长王耀海表示,LED照明的发展对行业而言是一个好的机会,2013年也是欧普照明启动商用市场的元年,欧普将会从产品研发、产品品质、细分渠道市场开拓和专业化、团队专业建设、整体照明设计解决方案优化提升等方面有新的突破。
LED照明产品价格平均每年下降20%~30%,节能效果每年提升20%~30%.以前LED商用照明的投资回收期要一两年,现在七八个月便可以回收。欧普商用照明业务中LED的占比,今年将大幅提高至50%.
向LED照明过渡的步伐也已对国际上照明巨头企业产生了影响。近期,Panasonic旗下照明子公司宣布计划于2015年底退出家用荧光灯市场,将产品全数切换成LED照明。此外,奥地利锐高公司最近就宣布其欲在年底退出磁性镇流器和变压器业务市场。锐高总裁AlfredFelder表示,必须将业务重点转向LED照明技术才能推动公司继续茁壮成长。从技术发展趋势看,LED取代磁学技术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拐点已至,传统照企面临尴尬现状
当下,全球传统照明厂商,已意识到了LED照明取代传统照明已经成为了不可逆转的态势,纷纷加快转型的步伐,照明领域的拐点已经显现。对于大部分中小企业而言,全力进军LED领域会相对容易,但对于传统照明大佬们而言,舍弃原有的稳定市场,进军LED新兴领域,更像是一场大冒险的行动。
对于传统照明市场而言,近年来不论是在产品的出货量还是营收方面都处于处于稳定增长的阶段,传统照明业务一直是公司的主要营收来源所在,企业需要依靠传统业务来支撑业绩。因此,在过去几年时间里,国内传统照明企业LED转型步伐并不够坚定。
事实上,近年来,虽然传统照明巨头在LED领域动作频频,但真正有所收获的并不多。照目前照明市场的发展情况,LED是未来的主流照明,但是现阶段的传统照明还是占据了大部分的照明市场,所以过快盲目的投入LED照明未必一定是明智策略。而对于传统照明巨头们来说,现在更是处于一个尴尬阶段:不尽快转型,害怕错失LED市场的发展的先机;转型LED领域,意味着大量资金、人力、技术的投入,并且在短期内难以看到实际的效果。
此外,LED作为新一代的照明技术,发展不过短短十余年,现在仍处于快速发展时期,LED技术发展空间非常大,效率提升、成本下降,都有待于技术的成熟。如果传统照明企业盲目进入,扩产太快,新技术、新设备一出现,之前的生产线就可能如同废铁,前期过多的投入很可能会石沉大海。
另一方面,现阶段人们对于LED照明产品的认知度还比较低。据相关研究机构统计,目前中国普通消费者中能够清楚认知LED灯泡的比例仅25%,再加上LED照明市场状况混乱不堪,产品同质化严重,恶性价格竞争随处可见,多数企业依然处于亏损状态。多重因素导致传统照明企业在面对LED这一新兴领域时,犹豫不前。
LED大军过境,传统产业升级迫在眉睫
纵然短期内难以见到实质的成效,但谁都无法否认LED照明在未来市场上的主流地位。由于LED的技术成熟以及成本的下降,我认为国内LED时代已经来临,在未来三年甚至五年内将迎来一个爆炸式的增长期。雷士照明控股有限公司总裁吴长江近日在出席某论坛时表达了上述观点。
目前,各国政府都在积极淘汰低效能照明产品,欧盟已经全面禁止进口或生产传统白炽灯,我国早在今年年初也出台了《半导体照明产业规划》。大力发展LED照明产业,推广LED照明应用,符合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
根据调研,单晶硅片龙头企业隆基股份的竞争力将进一步增强,其主营的单晶硅片与目前市场主流的多晶硅片成本差距在进一步缩小,隆基预计年底非硅环节成本将由去年年底的14美分/瓦降至12美分/瓦,这将大规模抢占多晶硅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国际上几家大厂商已经逐渐转向转换率更高的单晶硅领域。
与此同时,因供不应求和市场需求增加,隆基股份产能计划扩张到4GW.
产能2014年扩大至4GW
隆基股份董事长李振国在接受专访时透露,到2014年底,隆基股份单晶硅棒的产能将达到4GW,单晶硅切片的产能规划不低于3GW,相比2013年将实现翻番增长。
隆基股份主要通过技术进步和增加生产设备来扩大产能。隆基股份单晶炉的月产量已经从去年的950千克提高到现在的1.4吨,预计明年将提高到1.7吨。同时,隆基股份也通过增加生产设备来扩大产能,2014年单晶炉的数量将由现在的720台扩大到1200台。
李振国称,隆基股份扩大产能,是因为看好未来单晶硅市场份额的逐步扩大。
市场研究机构Solarbuzz一位分析师对大智慧通讯社表示,日本的强劲需求促使单晶硅市场爆发。日本市场2012年新增装机3GW,预计今年将增长到6GW,未来两年保持在6-7GW的水平。同时,德国、意大利等也有一定量的单晶硅市场需求。
日本三菱去年10月份全部转向单晶硅电池和组件;日本京瓷也从今年开始转向单晶硅电池生产;韩国LG去年产能由30%的多晶硅电池、70%的单晶硅电池构成,目前已经全部生产单晶硅电池;台湾很多厂商也转向生产单晶硅电池和组件。
李振国表示,单晶硅市场份额的扩大增加了对单晶硅片的需求,隆基股份目前处于满产状态,现在单晶硅片的月产量约为2500万片。
非硅成本下降,年底至12美分/瓦
扩大产能,是因为隆基股份单晶硅生产成本将进一步降低,进而提高竞争力。
李振国称,隆基股份的非硅环节成本年底将同比下降近14%到12美分/瓦,将有力推动隆基股份市场份额的扩大,甚至是抢占多晶硅的市场份额。
非硅成本主要是拉棒加切片,是硅片环节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目前隆基股份的非硅成本已经从去年的14美分/瓦下降到13美分/瓦。
目前,单晶硅片的不含税成本主要包括硅料、拉棒和切片三个部分。单晶硅和多晶硅6寸硅片的销售价格价差在2元/片。随着非硅成本的下降,单晶硅片和多晶硅片之间的价差将进一步缩小。李振国说。
他表示,单晶硅成本下降还有很大的空间,隆基股份将通过提高拉棒的单位产能、发展DW钻石线切片技术,促进单晶硅片的薄片化来进一步降低公司成本。
单晶硅蓄势抢占多晶硅市场
单晶硅成本降低,将直接蚕食多晶硅的市场份额。
李振国表示,单晶硅和多晶硅的市场价差目前已缩窄至2元/片,单晶硅有望抢占多晶硅更多市场份额。
据他介绍,目前市场上6寸单晶硅片约8元/片,多晶硅片约6元/片,两者价差约2元/片。隆基股份非硅成本年底将下降至12美元/瓦,单晶硅片有望逐步抢占多晶硅的市场份额。
目前日本的京瓷、三菱,韩国的LG,台湾的新日光等企业都在转向单晶硅电池生产。需求量的增加,使得隆基股份单晶硅片的出货量和海外市场占比不断升高。
目前隆基股份硅片每月产量在2500万片左右,国际市场已经占到总出货量的70%.李振国称。
一家新能源研究机构分析师也认为,市场对于单晶硅和多晶硅需求的差距,更多原因是单晶硅组件相对来说价格更高。如果成本下降,单晶硅对多晶硅市场的抢占是有可能的。
推动出口退税优惠
为了进一步提高竞争力,李振国透露,隆基股份目前正在和保利协鑫能源(03800.HK)一起推动硅料、硅棒享受出口退税优惠,提高公司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他表示,目前光伏组件和电池都享受17%的退税优惠,硅片只享受13%的退税优惠,而硅料和硅棒目前并不享受。隆基股份将和保利协鑫一起推动硅料、硅棒享受退税优惠,推动硅片享受17%的退税优惠,以提高公司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目前隆基股份单晶硅片销量的70%都是在国际市场。随着国际市场单晶硅份额的扩大,享受退税政策有利于其保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非洲客户是否应该获得智能计量一直是一个未解决的问题,而在最近召开的非洲事业公司展会上,参会成员更是对此持两种全然不同的态度。
支持态度的成员占绝大多数,而且完全反对智能计量不适合其业务的看法。
此次投票是在一个关于支持或反对智能计量的讨论后举行的,会上反对方主要提出了通讯支柱的缺失、标准和互操作性的不足以及缺少持续性战略和框架等几方面问题。
一个参会人员说:如果我去投资委员会,他们会问我智能计量成本有多少,是否有成功商业案例。但是目前我们并不了解这些。
另一方面,持支持态度的一方特别强调对现代化老旧基础设施以及部署智能机计量获得最大收益的需求。小组另一位成员说:每家公司既可以成为技术领导者,也可成为跟随者,我们需要技术的集成途径。
尽管有少数反对意见,但是代表们多数认为智能仪表可使其业务向更好的方向转变,这也暗示着现在非洲智能计量的部署已经不是是否的问题,而是何时的问题。 中研普华报道:
随着近年多条TFT-LCD高世代生产线的相继投产,我国平板显示产业整体呈现出高速、良性的发展态势,2012年产业规模达700多亿元。我国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提升到11.2%,国内液晶面板的自给率大幅提高,其中电视面板的自给率达到30%,手机面板已能满足境内企业50%的需求,液晶面板的进出口贸易逆差比上一年缩减20.6%.
如果从京东方在北京建5代线算起,我国平板显示产业发展至今正好10年。10年间,我们几乎从零开始建起了一个规模宏大的TFT-LCD产业。现在我国已建和在建的生产线有21条,包括4条4.5代线、4条5代线、2条5.5代线、3条6代线和8条8.5线,总投资达2000亿元。年生产能力将达5000万平方米,产品涵盖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台式计算机、电视机等各类显示终端的显示屏。它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年产值将达到数千亿元。
如此巨大的投资必将极大地拉动产业链上游的巨大需求,带动基板玻璃、液晶材料、偏光片、彩色滤光片、光学薄膜、触摸屏、背光源等相关原材料、元器件及相关设备等上游产业的发展。据测算,2016年之后,我国TFT-LCD产业每年至少需要液晶材料250吨、1.0亿平方米基板玻璃(含彩膜用玻璃)、1.0亿平方米偏光片、5000万平方米彩色滤光片、十几亿平方米光学薄膜、几亿背光源组件以及数以亿计的驱动IC等,其总价值将接近千亿元。
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需求,我国液晶面板的上游配套产业准备好了吗?它们的现状如何呢?
整体而言,我国液晶面板的上游配套产业起步要更晚一些。至今我们还没能建成完整的上游配套产业。从某种意义上讲,建立一个完整的上游配套工业体系要比建设几条高世代器件生产线更艰巨、更复杂。我们现在还只是刚刚起步。
建立基板玻璃工业刻不容缓
基板玻璃是构成液晶显示器件的一个基本部件,虽然它只占液晶面板总成本的17%左右,但由于性质的特殊性,基板玻璃仍是平板显示产业的关键基础材料之一。
TFT-LCD基板玻璃的生产比较复杂,生产技术长期被美国康宁、日本旭硝子、电气硝子、AvanStrate(原日本板硝子NHT)等少数几个公司垄断,这几家公司的销量就占全球市场的95%以上。长期以来,我国基板玻璃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因此,打破垄断格局,建立自己的基板玻璃工业刻不容缓。
我国基板玻璃的生产是从2007年12月28日,彩虹集团TFT-LCD基板玻璃一期工程点火之后开始的。尽管至今该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其发展速度却不容小觑。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河南洛玻集团,在实现我国液晶产业TN、STN基片玻璃国产化的进程中,该公司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两年,触摸屏的快速普及还催生了高强铝硅酸盐薄板玻璃产业的发展。
彩虹、东旭(含中光电)两家公司为TFT-LCD基板玻璃的国产化开了个很好的头,他们不仅成功地生产出合格的G5、G6基板玻璃,而且开始了批量供货。现在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要进一步提高质量、提高成品率、降低成本,从而使产品更具竞争性。尤其是在当前日元大幅贬值的情况下,这使得刚刚进入市场的国内玻璃企业倍感压力。
目前,我国玻璃基板产业还处于初建阶段,对企业来说,做大做强无疑是正确的发展方向。当企业有了一定的规模之后,首要任务就是扩大市场占有率,使自己站稳脚跟,否则已取得的成果还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而复失。所以,就现阶段而言,企业能否适当管控好投资冲动显得尤为重要。
液晶材料国产化出现转机
液晶是既具液体的流动性,又有晶体的各向异性的一类有机化合物。正是有了液晶才有了液晶显示器。因此,尽管液晶材料只占液晶面板总成本的大约3%,但它也是关键的、不可替代的材料。
在显示器中使用的液晶材料通常都是混合物,一般由十几种,乃至几十种单体组成。液晶单体的生产过程往往需要几十步合成步骤,对生产工艺的要求很高。由于显示器件对液晶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有极为严格的要求,因此液晶材料厂商要想生产出稳定的、性能优良的液晶产品难度比较大,尤其是对提纯的要求更高、难度也更大,这项技术存在较高的技术壁垒。
目前,国际上主要有3家液晶材料公司,分别是德国默克(Merck)、日本智索(Chisso)和大日本油墨(DIC)。TFT液晶市场由这3家公司垄断,市场份额分别为50%、40%和6%.
中国液晶材料的生产由清华大学化学系与河北石家庄郊区共同投资的液晶材料厂完成,早在1987年4月就已经开始投产,历时20多年,在大小十几家材料企业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已取得明显成效。可以说,在黑白显示器时期,液晶材料是所有原材料中国产化做得最好的一个,但是到了TFT-LCD时期,产业发展步履维艰、困难重重。这两年,在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推动材料国产化的政策指引下,TFT液晶材料的国产化开始出现转机,这或许就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我国现有不下十几家液晶材料公司,按最终产品来看,大体上可以分为混合液晶和单体液晶两类。单体和中间体产品除满足国内需求外,大量出口,这已成为该行业的一个特色。这对于单个企业而言无可厚非,但对整个行业发展却未必有利。大量廉价的单体和中间体的出口无疑将增强国际大公司的市场竞争力,但也把污染留在了国内。
我国液晶材料产业的总体生产规模和技术实力与器件产业的发展不相称,更与国际先进水平有不小差距。目前,市场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生产混合液晶的企业生产规模本来就不大,力量又过于分散,不能形成有效竞争力;企业长期处于过分竞争的环境中,生存压力过大,企业缺少积累;科研投资不足,人才缺乏。
TFT-LCD宽幅偏光片值得期待
偏光片是液晶显示器的重要材料之一,它是将聚乙烯醇(PVA)拉伸膜和醋酸纤维素膜(TAC)等经多次复合、拉伸、涂布等工艺制成的一种复合材料。偏光片约占TFT-LCD面板成本的百分之十几。
目前,全球主要偏光片企业超过15家,生产线约有80多条,主要集中在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包括日本的日东电工、住友化学、三立化工,韩国的LG化学以及我国台湾的力特光电等,其中日本企业的占有率超过50%.
偏光片是多层膜的结构。其中TAC膜和PVA膜是最重要的原材料,两者合计约占偏光片成本的75%左右。富士写真和柯尼卡美能达两家生产的TAC膜几乎占据全球市场90%的份额。国内的乐凯也生产TAC膜,但出货量很小。日本企业KUARARY则占据了全球65%的PVA膜市场。在偏光片的其他原材料中,日本企业也居于垄断地位。
中国偏光片产业的起步是很艰难的。成立于1995年的盛波光电从美国引进全套生产设备,但几经折腾硬是生产不出合格的产品,最终依靠自己的力量闯关成功,使盛波光电成为国内首家偏光片专业制造商。后来市场又相继出现纬达光电、温州侨业、三利谱等企业。但所有这些企业大都只能批量供应中低端TN-LCD用偏光片和部分STN-LCD用偏光片,主要应用于中小尺寸的显示器。2012年前后,盛波光电和三利谱两家企业分别建成了幅宽1490mm、用于TFT-LCD的偏光片生产线,从此结束了我国不能生产高档偏光片的历史。不过,要真正实现偏光片国产化,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国的偏光片生产一直很弱,偏光片供应长期主要依靠进口。如今,我们建设了生产高档偏光片的生产线,站到了一个新的起跑线上。如果能够迈出从少量生产到大批量生产的这关键的一步,其前景将十分光明。而这一步中,如何做到保持产品的一致性是很不容易的,目前来看我们仍面临一些困难。
偏光片的国产化是很复杂的系统工程,产业链很长。如果我们不解决偏光片所用的TAC、PVA等基础材料问题,新上的偏光片还是会被卡脖子。
彩色滤光膜供求关系保持平衡
作为LCD实现彩色显示的关键零部件,彩色滤光膜占面板材料成本20%以上,其性能直接影响到液晶面板的色彩还原性、亮度和对比度。彩色滤光膜的实现方式有印刷法、染色法、颜料分散法、电沉积法、喷墨法等,目前主流的量产方式为颜料分散法。
全球彩色滤光膜生产线有内置型和外销型两种。日本的凸版印刷、大日本油墨(DNP)、东丽公司(TORAY)是全球大尺寸TFT液晶彩色滤光膜制造的三大巨头。他们所生产的产品占外销市场的2/3.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也有很好的彩色滤光膜制造商。6代线以上的TFT-LCD企业几乎都采用内置型彩色滤光膜生产线。
中国大陆的彩色滤光膜产业是从2003年深圳莱宝从日本MICRO引进一条2.5代旧线开始的。当初,几条生产线几乎都是为CSTN配套而建立的。如今,随着CSTN产业走向衰弱,这些生产线先后退出或改作他用。2008年以后,TFT-LCD用彩色滤光膜生产线基本上都采用内置型的配置方式,包含G4.5、G5、G5.5、G6和G8.5的生产线。国内所有TFT-LCD用彩色滤光膜生产技术也都是进口的。
目前,国内所有TFT-LCD用彩色滤光膜的供求关系基本保持平衡。尽管所生产的彩色滤光膜在企业间也有少量调剂,但很少进入市场。所以市场上基本不存在价格过分竞争等问题。不过,我国目前生产彩色滤光膜的主要原材料仍然主要依靠国外进口,例如光刻胶,该产品的国产化进展就不大。
光学薄膜尚处于起步阶段
液晶显示行业的薄膜材料主要用于背光模块和偏光片中。背光用光学膜主要有反射膜、扩散膜、增亮膜、导光板等几个种类。背光模块光学膜片约占液晶面板总成本的15%左右。此外还有广泛用于各类显示器件的保护膜,数量也不少。
光学基膜全球80%以上的产能由三菱树脂、东丽、帝人、杜邦、可隆、SKC、东洋纺几大巨头垄断;扩散膜、反射膜、导光板的涉足企业众多,竞争激烈;增亮膜长期由3M垄断,但近年有所松动。
我国前些年生产光学膜主要是台资在大陆设立的薄膜拉伸成型加工,原料基膜从国外进口。近年来,随着化学膜的需求急剧增加,国内膜加工企业大量涌现,主要有合肥乐凯、张家港康得新、北京康特荣宝、上海凯鑫森、宁波激智等。
基膜生产鲜有企业涉足。唯一一个是由中国最大的聚酯生产公司仪征化纤和日本东丽合资建立的仪化东丽。该公司2011年7月开始生产在扩散膜、增光膜以及棱镜膜上使用的光学基膜,年产6600吨。
我国光学膜产业总体而言尚处于起步阶段。进入的企业不少,但大多集中于薄膜拉伸成型加工方面,一些包装材料转型的企业能否顺利生产出合格的化学膜还有待观察。整体供求关系一时也难以判断,但膜产量多半取决于基膜的供应,不排除将来某些功能膜供过于求。
此外,TFT-LCD的原材料还包括背光模块、驱动IC、湿化学品、靶材、超纯气体等。当然,产业链的上游还有相当多的设备制造产业,这也是一个应该具备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
三大问题制约配套发展
如今,我国液晶配套产业已经起步,但仍存三大问题制约其快速发展。只有解决好核心技术问题、规模问题、发展环境问题,中国配套产业才能得到长足发展。
首先,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原材料、元器件和专用设备等本地配套能力不足,核心技术缺失。这些年,我们在平板玻璃、液晶材料、偏光片、彩色滤色膜、光学膜等一系列材料的国产化过程中做得那么辛苦,但几乎都遇到同样的问题,那就是技术储备不足,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不少企业长期以来未能从根本上摆脱专利困扰,只能在国际大企业的夹缝中求生存,造成了国内许多新产品以低端为主、技术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和价格竞争力弱、经济效益相对较低等问题。
其次,企业规模过小,生存压力过大,企业缺少积累。
上游配套企业基本上都属于中小企业,多数企业恐怕连中型企业都算不上。这两年有些上市公司涉入,但数量也太少。这些企业一般历史很短,企业规模过小,技术与资产的沉淀都不够,在与实力雄厚、历史悠久的国际大企业的竞争中没有多少优势。而在国内众多同行中,企业又往往为了生存过度竞争,竞相杀价,最终两败俱伤。其结果是企业勉强维持简单的再生产,缺少积累,更谈不上长远的技术研发的投入。
再次,发展环境不尽如人意。
企业生存环境现在遇到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企业能否在合理的、公平的环境中竞争,二是产业链上游企业面临融资难的困境。
过去国际大公司不重视中国市场,对重要的原材料、关键技术往往采取限制、封锁的办法。但这不是唯一的,由于监督不力,国外产品大量倾销也不少见。例如国外的偏光片生产厂家将边角料、B级品等偏光片垃圾大量倾销到中国,其价格不到国内正规偏光片的1/3,严重冲击国内的偏光片市场。这种问题直到今天依然存在。
现在不同了,中国市场强大起来,那些国际原材料大公司坐不住了,纷纷要在中国建厂。这势必给刚刚起步的国内企业造成压力。对外资企业进来我们一向欢迎,但还需要营造中外企业都能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此外,我国企业发展历程较短,缺乏足够的市场融资能力,无法在研发和产业化上大量投入,资金短缺成为国内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
多方协同才能做大做强
为突破这些实际存在的发展瓶颈,我们提出下列建议:
首先,企业要对配套产业国产化(本地化)的形势有清醒的、整体的认识,要有紧迫感。我们应看到这几年上游配套产业快速发展所取得的成绩,从而增强国产化的信心。也应坚信只要努力,任何困难都将克服,我国完全能够生产出合格的产品,满足器件企业的需要。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配套原材料国产化仍有很大不足,不能盲目乐观。要清醒地看到关键原材料、元器件的国产化率还很低。某些高国产化率的数据还可能含有不实的水分。
解决原材料、元器件国产化不只是上游供方企业的事,更是器件企业的事。他们在这件事上是利益共同体。实力雄厚的器件企业有责任支持上游原材料、设备制造企业,要伸出援手,而不是消极等待。材料要导入实用往往要经过冗长的认证阶段,需要供需双方密切配合,器件企业的大力支持必不可少。
其次,政府要出台专门针对上游配套企业做强做大的政策。
中央和许多地方政府最近几年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平板显示产业的政策,取得很好的效果,有力地推动了TFT-LCD产业的发展。但是这些政策大都侧重于对大型器件企业的支持,这在产业发展初期无疑是对的。但现在TFT-LCD器件产业的规模已经起来,完善供应链成了主要矛盾。建议政府主管部门推出专门针对上游配套企业做大做强的政策,包括鼓励国产化的财政补贴、税收减免、进出口关说调节等。
同时,建议政府出台政策鼓励有实力的大企业、上市公司进入液晶和平板显示上游配套产业。同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商业手段做大做强。
最后,建议在重点企业设立原材料(专用设备)研发中心,加强研发手段建设。
上游配套企业的科研投入不足已经成为整个平板显示产业发展的瓶颈,不能不引起产业各方关注。
鉴于当前上游配套原材料企业科研力量不足,研发资金投入严重缺乏,新产品推出速度慢等问题,有必要大力提倡有实力的企业建立单独或联合的研发中心或产品验证试验线。必要时政府也应给予一定的补贴。
随着国内电力设施的建设不断扩大,近几年国内的低压电器需求都处于扩张状态,不过,在低压电器市场良好发展的同时,市场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一是国内企业生产能力整体落后
目前我国低压电器制造企业主要集中在北京、天津、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地,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
第一企业规模偏小,且数量过多。目前我国低压电器生产企业中,年销售收入和总资产均在5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只有几十家,绝大多数都是中小企业,导致企业缺乏规模经济和竞争力;而且,我国低压电器生产企业由建国初期的600多家,发展到现今的几千家,企业数量过多,导致经济资源过于分散,缺乏效率。
第二区域结构趋同,重复建设严重。我国低压电器行业由于盲目上项目、铺摊子,地区产业趋同化现象严重,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产品生产过剩,能源、原材料利用率低,经济效益低下以及地区保护、恶性竞争等后果。
可见,低压电器生产企业和国际先进的大型制造商相比,在整体的技术与生产水平方面都相差较大,特别是随着市场需求的升级,市场紧缺的重大技术装备和高附加值产品将继续受到青睐,这也将考验着国内企业的技术升级能力,研发高端电气产品,成为国内电气企业提高竞争力的主要成功要素。
不过国内企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积累了很多技术和生产实力,对未来的发展还是充满希望,在国内还是能占有大部分市场。
二是市场竞争比较激烈
由于低压电器的需求增大,使得国外许多大型企业加大了在低压电器领域的投资力度,并在发展高端产品的同时,也相继进入我国中低端市场,导致行业内竞争更加激烈。国外品牌对国内企业产生的冲击力不可小看,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国内企业的发展,而且目前高端产品仍然是以进口品牌为主。
行业中价格竞争的局面也依然延续,对行业大部分中小企业的经济效益冲击不小。可喜的是,近年来行业中不少企业已增强忧患意识,练好内功求得发展,在克服原材料及人工成本增加、融资困难、降低产品管理成本、加大设备的技术升级改造、开发新品、加强成本管理和费用控制等工作上有效采取措施的做法已呈现良好氛围,有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三是网络销售结构未成规模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中国,网络销售早已影响了各行各业,但电气行业似乎还未形成气候,目前淘宝网和天猫占有了电气行业网购的一定市场,但总体上以家装电气产品为主,似乎比较综合而且货源比较充足的电气商城目前只有工业电气分销网,据说目前月营业额最高已超600万元人民币,可见电气行业网购市场还是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电气行业零散需求量很大,很多没有在网上采购的习惯应该是担心受骗买到假货的问题,但如果有条件的商家跟工业电气分销网一样提供网上供货通道,并保障产品的质量和供货速度等高品质服务,相信网购市场可以出现很繁荣的形象。
四是分销商发展不平衡
在国内电气分销商千千万万,但彼此实力距离很大,鱼龙混杂,甚至出现很多假货捣乱市场,所以整个分销系统还是存在混乱的形象,竞争太激烈也是导致市场难规范的原因。
目前国内比较具规模的分销商主要是众业达和福大,特别是众业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可称是行业的老大,年销售额超60亿元人民币,福大年营业额才二十几亿,其它更小规模的分销商就更不用说了,年营业额过亿的都不多。
来源:中国变压器网
- 2024-09-26专家企业行 助力解难题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专家走进宁波电气企业开展决策咨询
- 2024-09-26第六届中国(宁波)输配电产业创新与高质量发展大会顺利举办
- 2022-09-05“双碳”目标下新型电力系统如何构建?中外专家学者、能源企业代表等建言献策
- 2022-08-17国网上海电力多措并举保障申城高温期间可靠供电
- 2022-08-16国网浙江电力成立电网基建安全质量管控中心
- 2024-09-26 专家企业行 助力解难题 ...
- 2024-09-26 第六届中国(宁波)输配电产...
- 2022-09-05 “双碳”目标下新型电力系统...
- 2022-08-17 国网上海电力多措并举保障申...
- 2022-08-16 国网浙江电力成立电网基建安...
- 2022-06-14 浙江宁波供电公司持续强化作...
- 2024-12-06 关于开展2024年度宁波市电工...
- 2024-12-06 关于召开三届四次会员大会暨2...
- 2024-12-06 转发关于开展2024年度宁波市...
- 2024-12-06 关于组织赴上海参观第三十一...
- 2024-10-08 关于组织参加宁波市紧缺工种...
- 2024-09-19 转发关于组织开展2024年度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