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内容

电抗器行业节能潜力有多大

[宁波电工电气协会]发表于 2013-04-02 10:14:24 阅读次数:0

电力电抗器是电力输送的关键设备,电抗器损耗在电网损耗中占30%~40%,提高电抗器能效水平是电力节能减排中的重要内容。 
作为输变电行业中的耗能大户,电抗器行业的节能潜力到底有多大?11月6日在京召开的“2012年变压器国际能效论坛”为我们带来了些许启示。 
【标准制定】 
促进老旧电抗器更新换代 
作为电力输送中的重要设备,电抗器能效水平的提高是电力节能减排中的重要内容。据统计,变压器损耗在电网损耗中占30%~40%,而目前我国所有变压器自身损耗占全国发电量的2%以上,作为输变电行业中的耗能大户,变压器行业的节能潜力十分巨大。 
“10千伏三相配电变压器能效标准已形成报批稿;《配电变压器能效技术经济评价导则》从今年7月1日起实施;《变压器环境意识设计导则》自今年6月1日起实施。”欧盟中国节能变压器促进项目负责人张凌宇表示。 
变压器能效标准是电力标准化工作的重点之一。2005年,电力行业就出台了行业标准——《配电变压器能效技术经济评价导则(DL/T985-2012)》,对促进老旧变压器的替换、能效降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而最新修订的变压器标准,通过能效可视化,帮助配电变压器用户从经济角度更加直观地了解、评判变压器的节能效益,全面、正确地认识高效节能变压器的经济性,以发挥变压器在电力行业节能降耗中的重要作用。 
【政策导向】 
鼓励发展节能型电力设备 
据张凌宇介绍,目前,传统变压器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国家鼓励发展节能型、智能化的配电变压器产品。日前,国家已将节能变压器纳入财政补贴推广范围,规定当变压器的损耗等于或低于国家鼓励性节能政策所规定的节能评价值时,该变压器就可结合其他指标被节能产品认证机构评定为节能产品,获得节能认证的产品将可享受国家鼓励性节能政策,并进入政府采购目录之中。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赵跃进认为,这些国家财税补贴政策为产品生产企业提供了一个能源政策信息,变压器企业需不断提升产品的节能技术,改进产品结构和生产工艺,从而使产品的能效稳步提高。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配电研究所副主任韩筛根认为,要推广使用节能型变压器,还需加大政策执行力度。“应将节能配电变压器推广应用具体实施细则的时间表和考核办法加以明确,尤其是加大对不执行政策者的处罚力度。” 
韩筛根表示:“要制定统一的国家标准,并及时将其他行业制定的实用性、针对性强的节能标准上升到国家标准并予以强制执行,加强节能型电抗器使用的执行力度。” 
【面临问题】 
节能型变压器价格偏高 
从经济性与市场层面来看,节能配电电抗器的价格偏高,尤其是非晶变压器,成本回收期长,是导致用户不愿使用的主要原因。 
据统计,目前国内正式具备批量生产变压器用非晶合金带材能力的企业仅有两家。 
目前,节能配电变压器的产能严重过剩,国内的企业总数已超出1000家,但产能超出100万千伏安的企业仅10家左右,70%企业的年产值不足5000万元。 
对此,韩筛根认为,行业应从提高带材性能尤其是国产带材性能入手,统一和规范带材规格,提高非晶合金带材的成材率,降低节能配电变压器的成本。加快对节能配电变压器制造业的减量重组,争取用较短时间将目前的产能过剩率由38%降低到15%~20%。 
从世界经济角度来看,目前,世界经济增速持续减缓,复苏乏力,需求放缓,导致中国经济增长风险加大。“企业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练好内功,开展特色产品加工制造,由原来的单一产品供应商向用户的综合服务供应商转变,从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企业利润,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韩筛根建议。 
【发展趋势】 
节能型、低噪声、智能化 
随着我国“节能降耗”政策的不断深入,国家鼓励发展节能型、低噪声、智能化的配电电抗器产品。 
从技术上来讲,变压器已经能够通过提高自身材料的性能,降低成本,来达到节能的效果。“比如,可以通过变压器铁芯结构的改进,提高抗短路能力,节省铜材。”韩筛根表示。 
除了使用高性能材料,制作工艺也非常重要。不少专家认为,研究非晶合金铁心退火工艺、降低非晶合金的磁致伸缩率、减少振动、物理隔离等技术,降低非晶合金配电变压器的噪声是未来的技术发展趋势。 
从检测上来讲,国家对电抗器能效的检测标准将进一步完善并从严。“检测方法将趋向高效、快速,尤其是现场检测速度的加快”,韩筛根说:“在评估上,变压器综合性能评估与节能等级划分势在必行。”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智能化,是电抗器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和智能电网建设的深化,配电是重点发展的一个方面。因此,作为配电网中主要设备的配电变压器是节能降耗的主要设备,智能化将对变压器节能降耗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来源:工业电器网
【宁波电工电气门户转载 宁波电工电气协会 [新闻]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