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内容

我国“机器换人”还存在一些难题

[宁波电工电气协会]发表于 2015-03-18 10:29:42 阅读次数:0

    随着工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和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招工难”现象频现,“机器换人“已成为大势所趋,通过“机器换人”提高劳动生产率、解决用工难题、提升职业健康和安全生产水平已成为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浙江、广东等地实施“机器换人”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经验值得推广借鉴。但我国“机器换人”在资金、人才、技术和装备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困难,亟待解决。
   “机器换人”是工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首先,“机器换人”可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当前企业面临用工成本快速上涨、“招工难”的双重压力。2000年以来,我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始终保持每年10%以上的增长,2013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达到51474元,与2012年相比名义增长了10.1%。“招工难”也已成为近年的普遍现象,特别是在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一些服务类企业表现的尤为突出,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劳动力市场频现“用工荒”。
   “机器换人”能够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企业竞争力。“机器换人”将取代大量制造业劳动力,有效缓解“用工荒”现象。以浙江省为例,2012年,浙江省提出“全面机器换人战略”,每年投入超过3000亿元,预计到2017年,全省3.6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面完成“机器换人”的现代化技术改造。按照省政府估算,到2017年规模以上企业基本完成“机器换人”后,浙江省社会劳动生产率将由2014年末的10万元/人年上升至14万元/人年,三年增幅达到40%。
其次,“机器换人”可促进新就业及用工结构调整。“机器换人”替换的多数是劳动强度大、简单重复、安全风险高、作业环境差等岗位,同时也对在岗工人的技术能力、知识水平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技术人才需求增大,可促进企业用工结构调整。
2013年国际机器人联盟发布的《工业机器人对就业的积极影响》专题报告中,通过对美国、德国、日本、韩国、巴西和我国的工业机器人应用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在未来8年内,机器人技术将对全球制造业就业产生积极影响,一方面,机器人产业自身不断壮大,将新生大量的就业需求;另一方面机器人应用的不断深入,引发制造业分工细化,促进服务业创新升级,产生新的就业机会。数据显示,2000-2011年,美、日、中等六国机器人使用率11年间翻了近一倍,但除美国外,其他五国的劳动失业率也在逐步下降;全球范围内,机器人已经直接创造就业岗位400-600万个,间接创造就业岗位300-500万个;未来8年,机器人将再创造190万至350万个就业岗位。
    第三,“机器换人”可解决职业健康和安全难题。近年来,虽然我国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伤亡人数逐年下降,但事故总量和伤亡总量依然较高,各类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降幅也呈现逐年放缓趋势,特别是2008年我国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首次降到十万人以下之后,各类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降幅有所放缓,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同时工作场所职业健康环境更是不容乐观,尘肺等职业病发病率依然较高,职业健康和安全现状还远远落后于美、日、韩、德等国。《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2009-2015年)》指出,职业病危害范围广,对劳动者健康损害严重,我国职业病病人数量大,尘肺病、职业中毒等职业病发病率居高不下,群发性职业病事件时有发生。
   “机器换人”能够改善我国安全生产形势。研究显示,90%以上的安全生产事故与人的疲劳、误操作、违章作业等因素有关,与人相比,机器具有可靠性高、操作规范等特征,通过“机器换人”能够大幅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机器换人”后作业场所人员大幅减少,部分可达到生产线无人化,即使发生事故,也不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重特大事故将得到有效遏制。另外,职业病发病主要是由于长期暴露于有毒有害环境中,“机器换人”能够减少一线员工数量、降低作业人员暴露于有毒有害环境中的时间,可大幅降低职业病发病率。
我国“机器换人”还存在一些难题
    一是前期需投入大量资金,企业积极性不高。一方面,自动化、智能化的设备价格较高,动辄几十万数百万、甚至更高。如杭州顶益食品有限公司建设的智能立体仓库总投资就高达2800万元,“机器换人”改造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给企业带来较大压力,特别是大量经济实力不强的中小微企业,无力提供大量资金进行改造。另一方面,部分企业对“机器换人”的经济效益认识不足。如方便面厂的装叉环节,装配一台自动化投叉机需要一次性投入约60万元,一些企业认为投入太高,不值得,积极性不高。但细算下来,装叉环节自动化改造后,一条生产线由原来的6-8人减少到1人,1-2年节约的人工费用就能收回自动化改造的成本。
【宁波电工电气门户转载 宁波电工电气协会 [新闻]信息】